偏關小米產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,具有悠久的原始農墾文化底蘊,據《偏關縣志》記載,谷子種植面積1951年為152704畝、1963年為130774畝,2012年為143000畝。據歷史文獻記載,谷子為偏關縣繳納公糧主要品種,且每年保持在15萬斤左右。而且當地還有用小米做酸粥吃的習俗。《偏關縣志》記載:相傳戰亂年間,主人淘米準備入鍋,發生戰亂,待戰后歸來舍不得棄之而熬粥吃來,結果發現適口性更好一直延續至今。過去在“十年九旱”的困難時期,偏關人靠小米度過了饑荒年代;現在,偏關成為山西省推廣張雜谷子最早、種植面積最大、農民得實惠最多的縣, 產量和效益也成倍增長。
偏關縣地處黃土丘陵區,境內丘陵起伏、溝壑縱橫,是典型的小雜糧生產區,所產小米色澤金黃,口感光滑,熬稀粥時液面會形成一層米油皮,營養價值頗高。經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檢測,含粗蛋白11.20%,粗脂肪4.84%,直鏈淀粉17.28%,膠稠度80mm,堿消指數3.4,具有和胃、安眠、健身、養顏等功效,是老人、病人、產婦宜用的滋補品。
地域范圍
偏關縣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,地處黃河中上游黃土丘陵區,為黃河從內蒙入晉南流的交匯處,境內山地屬管埁山脈。東與神池、朔州市接壤,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隔河相望,南與河曲、五寨兩縣相連,北靠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毗鄰。地理坐標:東經111°21′—112°00′,北緯39°12′—39°39′,縣域面積1685.4平方公里。偏關小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包括偏關縣境內的老營鎮、天峰坪鎮、新關鎮、萬家寨鎮、水泉鄉、陳家營鄉、窯頭鄉、樓溝鄉、尚峪鄉、南堡子鄉10個鄉鎮224個村。東至老營鎮賈堡村,西至天峰坪鎮寺溝村,北至萬家寨鎮滑石村,南至樓溝鄉楊家窯村。近幾年谷子年種植面積保持在6667公頃以上,年總產40000噸。